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关于加强犬类管理控制狂犬病疫情的通知

时间:2024-06-17 00:58:36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8292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关于加强犬类管理控制狂犬病疫情的通知

广东省东莞市人民政府


东府办[2004]3号



关于加强犬类管理控制狂犬病疫情的通知



各镇人民政府(区办事处),市府直属各单位:
  近两年来,我市狂犬病疫情出现明显回升趋势。2002年,全市共发生狂犬病病例6例,其中2例为本土感染病例;2003年1-11月,全市共发生狂犬病病例11例,其中2例为本土感染病例。为加强我市犬类管理力度,遏制狂犬病疫情回升趋势,保障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和《广东省犬类管理规定》,结合我市实际,提出以下意见,请认真贯彻执行。
  一、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
  狂犬病是一种人畜共患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病死率高,直接关系到人民群众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与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有密切联系。狂犬病除了直接导致患者的健康受损(甚至死亡)外,还会造成社会、经济等方面的不良后果。因此,各镇区和各有关职能部门要从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维护社会稳定和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及生命安全的高度出发,进一步提高思想认识,加强组织领导,将犬类管理列入日常工作的重要议事日程,作为优化投资环境,保障社会安定的民心工程来抓,切实落实各项工作措施。
  二、齐抓共管,综合防治
  各镇区和各有关职能部门必须贯彻预防为主的方针,充分发动群众,采取管理、免疫、灭犬相结合的综合防治措施,有效遏制狂犬病疫情。按《广东省犬类管理规定》要求,犬类禁养区内禁止养犬及活犬上市,因特殊情况需要养犬者,须经公安机关批准,领取《犬类准养证》并对犬只进行免疫注射后,方可圈养或栓养;在犬类准养区养犬,犬主必须向所在地村委会(居委会)治安管理机构申请登记方可圈养。所有犬只不准放养,放养犬只作为流浪犬予以捕杀。所有犬只的犬主必须到兽医部门为犬只进行免疫注射,并领取《犬类免疫证》和免疫牌。活犬、犬肉、犬皮须凭兽医检疫合格证方能出售,未经检疫或检疫不合格的一律禁止上市,任何单位和个人不得私自收购、出售或运输。市场开办者和市场服务管理机构应当协助有关行政管理部门制止无兽医检疫合格证的活犬、犬肉、犬皮进入市场销售。
  各有关职能部门要进一步明确职责分工,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共同做好犬类管理工作,有效遏制狂犬病疫情。公安部门负责禁养区内因特殊需要养犬的审批、管理和《犬类准养证》的制发工作;农业(畜牧)部门负责犬类的免疫接种、疫情监测、检疫等工作以及犬类免疫证和免疫牌的制发工作;工商部门负责集贸市场犬只、犬肉、犬皮销售的监督管理;卫生部门负责疫情监测及疫情处理,人用狂犬疫苗的供应,对被犬伤人员的伤口处理及人用狂犬疫苗的使用,配合有关部门开展狂犬病预防控制知识的宣传教育等工作。
  各镇区、各有关职能部门以及新闻媒体要采取多种形式在全市范围内大力开展狂犬病预防控制知识的宣传教育工作。
  三、强化疫区灭犬净化
  对发生本土感染狂犬病病例的镇区,以患者居家为中心直径2.5-3公里的范围划为疫区,疫区所在地镇人民政府(区办事处)必须立即组织有关部门统一行动,在疫情发生后的1周内就地捕杀疫区内所有犬只,并将犬只尸体深埋或焚烧,1年内禁止养犬。

东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二○○四年一月七日


关于征求对《安徽省高等学校学分制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的意见

安徽省教育厅


关于征求对《安徽省高等学校学分制收费管理暂行办法》的意见

教财函〔2009〕18号


有关高等学校财务处:

为顺利推进高校教学管理改革,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收费管理制度,加强高校学分制收费管理,我们草拟了《安徽省高等学校学分制收费管理暂行办法(征求意见稿)》(可从安徽教育网(www.ahedu.gov.cn)公告栏下载),现发给你们,请牵头组织学校教务、学生等部门提出书面修改意见与建议,并于2009年5月4日前将纸质材料反馈至省教育厅计财处(传真:0551-2826052),同时发送电子文档至yyx@ahedu.gov.cn。


二00九年四月二十二日


安徽省高等学校学分制收费管理暂行办法
(征求意见稿)

第一条 为顺利推进高校教学管理改革,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收费管理制度,加强高校学分制收费管理,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教育部等三部委颁发的《高等学校收费管理暂行办法》(教财〔1996〕101号)和《关于进一步规范高校教育收费管理若干问题的通知》(教财[2006]2号)以及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学分制收费管理的通知》(发改价格〔2006〕702号)等有关规定,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适用于安徽省内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改革的各类普通高等学校,包括普通本科高校(含独立学院)和高职(高专)院校。

第三条 本办法所称学分制,是指以学生取得的学分数作为衡量和计算学生学习量的基本单位,以取得最低毕业总学分作为学生毕业的主要标准的教学管理制度。

学分制以选课为中心,允许学生在一定范围内自主选择专业及专业方向,自主选修课程,自主安排学习进程,自主选择教师等。

第四条 学分制收费是指按学生修读的学分数计收学费的教育收费管理制度。学分制收费一般由专业学费和学分学费两部分组成。各高校可在学年学费中划出一定比例作为学分学费,并统一规定每学分的收费标准,全校不同专业学生学习同一门课程的学分收费标准相同;专业学费(专业学籍注册费,下同)为规定的学年学费减去学分学费之差。学生正常完成规定学业所缴纳的学费总额不得高于实行学年制的学费总额。

除上述计费方式之外,各高校可以结合本校实际,按照简便易行、计费合理的原则,选定其他的学分制计费方式。

第五条 学校要按照专业教学计划和课程教学大纲规定的学时,确定每个专业的总学分和每门课程的学分,并按规定的学年收费标准,换算成学分收费标准。

第六条 学分制收费继续执行“老生老办法、新生新办法”的规定。

第七条 学校按学生当年实际所修课程的学分数收取学费。新生入学第一学年初可按所学专业学年收费标准预收学费,在下一学年开学时,应根据学生上一学年实际所修的学分,按多退少补的原则进行学费结算,第二学年及以后按学生选修学分数收费。

第八条 学生在自己所修专业规定的课程和学分外要求加(选、辅)修其他专业课程,可按所修课程规定的学分收费标准收取学分学费,免收加(选、辅)修专业的专业学费。

第九条 学生在校就读期间转专业,如转入专业的专业学费与原专业不一致的,学校按转入专业的专业学费标准计收全年的专业学费,差额实行多退少补。同时,学生还须按转入专业的毕业要求修完规定的课程,并按转入专业的学分收费标准缴纳学分学费,转入前按专业教学计划规定已合格修完的课程,不得再收取学分学费。

第十条 学生退学、转学、出国等终止学业,按每学年在校10个月的时间计算向学生退还专业学费,在学年第一学期开学一个月内批准的,全额退还其专业学费;超过一个月按月计退。学分收费按实际学分学习情况退费。对弄虚作假经学校复查不符合国家招生规定入学的,以及按学校有关管理规定作退学处理、开除学籍的,不退还专业学费和学分学费。

学生因病等原因休学或参军的,可以比照退学退费的规定退还有关费用。学生休学期间,不交纳专业学费和学分学费。休学期满复读,按随读年级和专业标准收取学费。

第十一条 实行学分制后,学校须给考试不及格而不能取得该课程学分的学生一次免费补考机会。对补考后仍不及格,需重新学习该门课程的学生,学校可按该课程的学分收费标准收取学分学费。学校要加强教学管理,保证学生能够按时、按质完成重新学习的课程。对因特殊原因经批准需延长修业年限的学生,学校可按需修课程的学分收费标准收取学分学费,已按学制年限收取专业学费的,不再收取专业学费。

第十二条 实行学分制教学管理的高校,应制定本校学分制收费管理办法,并于每年5月1日前报省教育厅、省物价局、省财政厅审核批准后执行。凡已实行学分制教学改革并要求按学分制收费的高校,也应按规定报批。

第十三条 高等学校申请学分制收费须提交下列材料:

1.学校基本情况。包括机构情况,办学规模,招生类别,专业设置等。

2.学分制教学改革方案。包括实施时间,学期安排,基本的教育教学标准,学生学籍管理及转专业、退选、加(选、辅)修课程、重新学习课程等规定。

3.学分制收费改革方案,包括各专业学年制学费标准,学分制计费方式,退费办法等。

4.其他相关材料。

第十四条 实行学分制改革并按学分制收费的高校,应保证基本的教育教学标准,明确学生主修专业整个培养周期的最低学分,相对均衡学年内的学分设置,科学设计课程安排,合理确定学分计费方式。

第十五条 高校要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建立学分制教学管理与收费管理相衔接的软件平台,积极完善各项规章制度,健全学分制条件下的教学运行新模式,严格遵守学分制收费有关规定,保证学分制教学管理及收费工作的正常进行。

第十六条 高校要根据学分制教学和学分制收费改革形势,完善教育教学、学生管理、后勤保障、财务管理等多项制度,确保教育教学秩序稳定、学生管理秩序稳定、收费秩序稳定及各方面稳定。

第十七条 高校应严格按教育收费公示制度的规定,将经批准的本校学分制收费标准、重新学习与修读教学计划以外课程的学费标准、退费办法、学分制收费管理及减免政策等有关内容予以公示。

第十八条 省有关部门将对各高等学校实行学分制收费管理的情况进行监督、检查,对违反本办法规定的,将依据有关法律、法规严肃查处,并追究有关责任人的责任。

第十九条 本办法自2009年秋季入学的新生起执行。未实行学分制教学和学分制收费高校仍然执行学年制收费办法。

第二十条 本办法由省教育厅、省物价局、省财政厅在各自职责范围内负责解释。



遂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遂宁市流动人口计划免疫管理办法》的通知

四川省遂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遂府办函〔2008〕369号

遂宁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遂宁市流动人口计划免疫管理办法》的通知

各县、区人民政府,市级有关部门:
现将《遂宁市流动人口计划免疫管理办法》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二○○八年十一月二十九日






遂宁市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管理办法

第一条 为加强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工作的管理,提高儿童计划免疫覆盖率,保护流动人口儿童的身体健康,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国务院《疫苗流通与预防接种管理条例》等有关法律、法规的规定,结合我市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办法所称流动人口儿童,是指户籍在外县,但在居住地连续居住满3个月,年龄在0—6周岁的儿童。
第三条 遂宁市行政区域内的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管理,适用本办法。
第四条 市、县(区)卫生行政部门负责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的监督管理工作。
市、县(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具体负责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的组织实施、技术指导和效果评价等工作。
第五条 市、县(区)相关部门,要按照职责分工,认真做好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的以下工作:
(一)广电行政部门应通过媒体宣传计划免疫知识,提高群众自我防病意识,动员全社会关心、支持计划免疫工作,引导流动人口主动参与预防接种工作。
(二)公安部门要积极协助卫生部门做好适龄儿童预防接种证的查验工作,及时为卫生部门提供适龄儿童上户的有关资料,在办理新生儿的入户手续和外来人口暂住证时,应查验预防接种证,发现未办理预防接种证的儿童,应督促家长及时到当地接种单位补办预防接种证。社区民警应配合居(村)委会,摸清、熟悉管辖区域的流动人口儿童现状,及时为卫生部门反馈儿童预防接种的相关情况。
(三)工商行政部门在为流动人口办理工商营业执照时,发现未办理预防接种证的儿童,应督促家长及时到当地接种单位补办预防接种证。同时,应和市场开办者一起协助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动员入场经营者的适龄流动人口儿童及时接受免疫接种。
(四)人口和计划生育行政部门应督促街道、乡镇计生办,在开展流动人口计划生育管理和服务工作中,协助卫生部门查验预防接种证并及时反馈新生儿预防接种情况。在办理生育服务证或再生育审批时,应动员育龄夫妇及时到接种单位为新生儿办理预防接种证。
(五)劳动保障部门在办理职介许可时,应要求职介机构督促流动人口儿童家长办理适龄儿童预防接种证。
(六)教育部门要积极配合卫生部门,严格执行儿童入托、入园、入学查验预防接种证制度,要建立健全春、秋两季开学查验儿童预防接种证情况通报机制,发现缺、漏种儿童或未办理接种证的,应及时向辖区疾病预防控制机构或儿童居住地预防接种单位报告,并督促其监护人及时到接种单位补种和补办接种卡、证。
(七)各街道、乡镇应通过社区、居(村)委会及时收集辖区内新出生儿童、迁出和迁入儿童及儿童死亡情况,并定期向接种单位提供详细资料,协助疾病预防控制机构和接种单位向群众宣传计划免疫知识、发放预防接种通知单,督促适龄儿童及时到接种单位接种疫苗。
第六条 实行预防接种证制度。流动人口儿童的监护人应主动到暂住地预防接种单位办理儿童预防接种证。
接种单位对儿童实施接种时,应当查验预防接种证,并做好记录。
第七条 实行流动人口儿童转卡、转证制度。流动人口儿童迁移时,应到原接种单位办理转证、转卡手续。对新迁入的流动儿童,原预防接种卡、证有效;对无接种凭证的流动儿童,视为未接种,接种单位应为其办理预防接种证、卡,并按免疫程序要求,从迁入本地时间算起,1年内为其完成基础免疫。
第八条 接种单位应建立健全预防接种卡、册等管理档案,对流动人口儿童的迁入、迁出情况做好记录,随时掌握流动人口儿童的变动情况,并按当地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的相关要求按月报送统计资料。
第九条 国家计划免疫项目实行免费接种。实行免费接种的疫苗有卡介苗、乙肝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百白破疫苗、麻疹疫苗、白破二联疫苗等,以及国家和省级卫生行政部门批准新增加的其它预防接种疫苗。
第十条 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实行现居住地管理,纳入市、县(区)免疫预防工作计划。流动人口儿童与本地儿童享有同等计划免疫接种权利,接种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拒绝对流动人口儿童提供计划免疫预防接种服务。
第十一条 各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应将承担预防接种任务的接种单位及其责任区域向社会公示,以便流动人口儿童就地、就近进行预防接种。接种单位应在显著位置设立公示牌,表明其预防接种的管辖区域范围,并公开免费疫苗的种类、接种方法和注意事项等。
第十二条 接种单位应每月从公安、人口计生等部门和街道(乡镇)、居(村)委会等收集流动人口儿童资料,及时为适龄流动人口儿童建立预防接种卡、证。
第十三条 各县(区)卫生行政部门应每半年组织辖区街道(乡镇)和接种单位,对流动人口儿童进行一次计划免疫摸底登记与查漏补种工作,掌握迁出、迁入儿童情况和流动人口儿童的免疫接种情况,不断提高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覆盖率。
第十四条 市、县(区)财政部门应保证实施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的预防接种经费,预防接种单位不得以任何理由向被接种者收取计划免疫疫苗接种费用。
第十五条 各级人民政府应对在流动人口儿童计划免疫工作中做出显著成绩和贡献的单位和个人给予表彰和奖励;对不履行流动人口儿童预防接种职责的部门和单位,给予通报批评,并责令改正。
第十六条 本办法实施中的具体问题由遂宁市卫生局负责解释。
第十七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