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首页 » 法律资料网 » 法律法规 »

昆明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引导资金管理办法

时间:2024-06-26 10:17:50 来源: 法律资料网 作者:法律资料网 阅读:9645
下载地址: 点击此处下载

昆明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引导资金管理办法

云南省昆明市人民政府


昆明市人民政府公告

第21号

   《昆明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引导资金管理办法》已经2008年5月27日昆明市人民政府第82次常务会议讨论通过,现予公布,自2008年7月1日起施行。

二○○八年六月六日


   昆明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引导资金管理办法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贯彻《国务院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国发〔2006〕6号)支持科技型中小企业自主创新的精神,根据科技部、财政部关于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的规定和《科技型中小企业创业投资引导基金管理暂行办法》,结合昆明市的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昆明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引导资金(以下简称引导资金)专项用于引导投资机构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

   第三条 引导资金的来源为,昆明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从所支持的投资机构回收的资金和社会捐赠的资金。

   第四条 引导资金按照项目选择市场化、资金使用透明化、提供服务专业化的原则运作。

   第五条 引导资金的引导方式为阶段参股、跟进投资、风险补助和投资保障。

   第六条 市科技局是引导资金的主管部门,负责指导引导资金的日常管理工作;市财政局是引导资金的监管部门,负责对引导资金的运作和使用情况进行监督、检查。

   第七条 市科技局、市财政局聘请专家组成引导资金评审委员会,对引导资金支持的项目进行评审;委托昆明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技术创新基金管理中心(以下简称创新基金管理中心)负责引导资金的日常管理。

第二章 支持对象

   第八条 引导资金的支持对象为:对昆明地区科技型中小企业进行投资和服务的,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从事投资的投资企业、投资管理企业、具有投资功能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以下统称投资机构),及昆明地区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以下简称科技型中小企业)。

   第九条 本办法所称的投资企业,是指具有融资资格和投资能力,主要从事投资活动的公司制企业或有限合伙制企业。申请引导资金支持的投资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经工商行政管理部门登记;

   (二)实收资本(或出资额)在5000万元人民币以上,或者出资人首期出资在2000万元人民币以上,且承诺在注册后5年内总出资额达到5000万元人民币以上,所有投资者以货币形式出资;

   (三)有明确的投资领域,并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累计2000万元以上;

   (四)有至少3名具备5年以上创业投资或相关业务经验的专职高级管理人员;

   (五)有至少3个对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的成功案例,即投资所形成的股权年平均收益率不低于20%,或股权转让收入高于原始投资20%以上;

   (六)管理和运作规范,具有严格合理的投资决策程序和风险控制机制;

   (七)按照国家企业财务、会计制度规定,有健全的内部财务管理制度和会计核算办法;

   (八)不投资于流动性证券、期货、房地产业以及国家政策限制类行业。

   第十条 本办法所称的投资管理企业,是指由职业投资管理人组建的为投资者提供投资管理服务的公司制企业或有限合伙制企业。申请引导资金支持的创业投资管理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符合本办法第九条第(一)、第(四)、第(五)、第(六)、第(七)项条件;

   (二)实收资本(或出资额)在100万元人民币以上;

   (三)管理的创业资本在3000万元人民币以上。

   第十一条 本办法所称的具有投资功能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是指主要从事为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创业辅导、技术服务和融资服务,且具有投资能力的科技企业孵化器、创业服务中心等中小企业服务机构。申请引导资金支持的中小企业服务机构应当具备以下条件:

   (一)符合本办法第九条第(五)、第(六)、第(七)项条件;

   (二)具有企业或事业法人资格;

   (三)有至少2名具备3年以上创业投资或相关业务经验的专职管理人员。

   (四)正在辅导的科技型中小企业不低于10家(以签订《服务协议》为准);

   (五)能够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提供固定的经营场地;

   (六)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资或委托管理的投资累计在500万元人民币以上。

   第十二条 本办法所称的科技型中小企业,是指主要从事高新技术产品研究、开发、生产和服务,成立期限一般在3年以上的非上市公司。享受引导资金支持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应当具备下列条件:

   (一)具有企业法人资格;

   (二)在昆明市行政辖区内且在昆明市纳税;

   (三)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的比例在20%以上,直接从事研究开发的科技人员占职工总数比例在10%以上;

   (四)每年用于高新技术研究开发的经费占销售额的3%以上。

第三章 阶段参股

   第十三条 阶段参股是指引导资金向投资企业进行股权投资,并在约定的期限内退出。主要支持在昆明地区发起设立新的投资企业。

   第十四条 符合本办法规定条件的投资机构作为发起人发起设立新的投资企业时,可以申请阶段参股。

   第十五条 引导资金的参股比例最高不超过投资企业实收资本(或出资额)的25%,且不能成为第一大股东。

   第十六条 引导资金投资形成的股权,其他股东或投资者可以随时购买。自引导资金投入后3年内购买的,转让价格为引导资金原始投资额;超过3年的,转让价格为引导资金原始投资额与按照转让时中国人民银行公布的1年期贷款基准利率计算的收益之和。

   第十七条 申请引导资金参股的投资企业应当在《投资人协议》和《企业章程》中明确下列事项:

   (一)在有受让方的情况下,引导资金可以随时退出;

   (二)引导资金参股期限一般不超过5年;

   (三)在引导资金参股期内,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资总额不低于引导资金出资额的4倍;

   (四)引导资金不参与日常经营和管理,但对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资情况拥有监督权。创新基金管理中心可以组织社会中介机构对投资企业进行年度专项审计。投资机构未按《投资人协议》和《企业章程》约定向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的,引导资金有权退出;

   (五)参股投资企业发生清算时,按照法律程序清偿债权人的债权后,剩余财产首先清偿引导资金。

第四章 跟进投资

   第十八条 跟进投资是指对投资机构选定投资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引导资金与投资机构共同投资。

   第十九条 投资机构在选定投资项目后或实际完成投资1年内,可以申请跟进投资。

   第二十条 引导资金按投资机构实际投资额50%以下的比例跟进投资,每个项目不超过500万元人民币。

   第二十一条 引导资金跟进投资形成的股权委托共同投资的投资机构管理。

   创新基金管理中心应当与共同投资的投资机构及企业签订《股权托管协议》,明确各方的权利、责任、义务、股权退出的条件或时间等。

   第二十二条 引导资金投资形成的收益,其中50%向共同投资的投资机构支付管理费和效益奖励,剩余的投资收益收回引导资金。

   第二十三条 引导资金投资形成的股权一般在5年内退出。股权退出由共同投资的投资机构负责实施。

   第二十四条 共同投资的投资机构不得先于引导资金退出其在被投资企业的股权。

第五章 风险补助

   第二十五条 风险补助是指引导资金对已投资于科技型中小企业的投资机构予以一定的补助。

   第二十六条 投资机构在完成投资后,可以申请风险补助。

   第二十七条 引导资金按照最高不超过投资机构实际投资额的5%给予风险补助,补助金额最高不超过80万元人民币。

   第二十八条 风险补助资金用于弥补投资损失。

第六章 投资保障

   第二十九条 投资保障是指投资机构将正在进行高新技术研发、有投资潜力的科技型中小企业确定为“辅导企业”后,引导资金对“辅导企业”给予资助。

   投资保障分两个阶段进行。在投资机构与“辅导企业”签订《投资意向书》后,引导资金对“辅导企业”给予投资前资助;在投资机构完成投资后,引导资金对“辅导企业”给予投资后资助。

   第三十条 投资机构可以与“辅导企业”共同提出投资前资助申请。

   第三十一条 申请投资前资助的,投资机构应当与“辅导企业”签订《投资意向书》,并出具《辅导承诺书》,明确以下事项:

   (一)获得引导资金资助后,由投资机构向“辅导企业”提供无偿创业辅导的主要内容。辅导期一般为1年,最长不超过2年;

   (二)辅导期内“辅导企业”应达到的符合投资机构投资的条件;

   (三)投资机构与“辅导企业”双方违约责任的追究。

   第三十二条 符合本办法第三十一条规定的,引导资金可以给予“辅导企业”投资前资助,资助金额最高不超过100万元人民币。资助资金主要用于补助“辅导企业”高新技术研发的费用支出。

   第三十三条 经过辅导,投资机构实施投资后,投资机构与“辅导企业”可以共同申请投资后资助。引导资金可以根据情况,给予“辅导企业”最高不超过200万元人民币的投资后资助。资助资金主要用于补助“辅导企业”高新技术产品产业化的费用支出。

   第三十四条 对辅导期结束未实施投资的,投资机构和“辅导企业”应分别提交专项报告,说明原因。对不属于不可抗力而未按《投资意向书》和《辅导承诺书》履约的,由创新基金管理中心依法收回投资前资助资金,并在有关媒体上公布违约的投资机构和“辅导企业”名单。

第七章 管理与监督

   第三十五条 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履行下列职责:

   (一)制订引导资金项目评审规程;

   (二)聘请有关专家组成引导资金评审委员会;

   (三)根据引导资金评审委员会评审结果,审定所要支持项目;

   (四)委托第三方机构,对引导资金的运作情况进行评估,对获得引导资金支持的投资机构的经营业绩进行评价。

   第三十六条 引导资金评审委员会履行下列职责:

   依据评审标准和评审规程公开、公平、公正地对引导资金项目进行评审。

   第三十七条 创新基金管理中心履行下列职责:

   (一)对申请引导资金的项目进行受理和初审,向引导资金评审委员会提出初审意见;

   (二)受市科技局、市财政局委托,作为引导资金出资人代表,管理引导资金投资形成的股权,负责实施引导资金投资形成的股权退出工作;

   (三)监督检查引导资金所支持项目的实施情况,定期向市科技局、市财政局报告监督检查情况,并对监督检查结果提出处理建议。

   第三十八条 经引导资金评审委员会评审的支持项目,在有关媒体上公示,公示期为10个工作日。对公示中发现问题的项目,引导资金不予支持。

第八章 附 则

   第三十九条 昆明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引导资金项目管理办法及昆明市科技型中小企业投资引导资金财务管理办法另行制定。

   第四十条 本办法自2008年7月1日执行。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的规定

江苏省人大常委会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的规定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


《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的规定》已由江苏省第九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二次会议于1999年10月30日通过,现予公布,自2000年1月1日起施行。


第一条 为了保障和规范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依法行使讨论、决定重大事项的职权,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政府组织法》等有关法律,结合本省实际,制定本规定。
第二条 下列事项应当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以下简称常务委员会)审议,并作出相应的决议、决定:
(一)实施宪法、法律,推进本省民主法制建设的重大决策;
(二)省人民政府对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预算的部分变更的建议;
(三)省级决算;
(四)授予江苏省荣誉公民等荣誉称号;
(五)法律、法规规定由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的其他事项。
第三条 下列事项应当向常务委员会报告,常务委员会可以提出意见、建议,必要时可以作出决议、决定:
(一)省级预算和全省预算的执行情况;
(二)省级预算外资金的管理情况;
(三)省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
(四)与外国地区缔结省际友好关系;
(五)省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或者常务委员会任命的人员违法违纪造成重大影响的事件和处理意见;
(六)常务委员会要求报告的属于常务委员会职权范围内的其他事项。
前款第(一)项所列事项,一般应当每年报告二次;第(二)项、第(三)项所列事项,一般应当每年报告一次。
第四条 下列事项需要向常务委员会报告,常务委员会可以提出意见、建议:
(一)市、县(市、区)的设立、撤销、合并、变更的实施方案;
(二)省人民政府工作部门的设立、增加、减少或者合并的实施方案;
(三)医疗、失业、养老等社会保障制度实施中的重大问题;
(四)计划生育、土地管理等方面的重大措施;
(五)行政机关依法行政、司法机关公正司法的重要情况;
(六)重大自然灾害和给国家、集体、公民生命财产造成严重损失的重大事件的情况及处理意见;
(七)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省人民政府、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认为需要报告的其他事项。
第五条 涉及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项的议案,除人民代表大会交付的外,由常务委员会主任会议、省人民代表大会各专门委员会、省人民政府、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或者常务委员会组成人员五人以上联名提出。
涉及本行政区域内重大事项的报告,由省人民政府、省高级人民法院或者省人民检察院提出。
第六条 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重大事项,依照《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工作条例》、《江苏省人民代表大会关于议案若干问题的规定》规定的程序进行。
第七条 常务委员会可以依法组织调查委员会或者责成有关部门,就重大事项进行调查。有关的国家机关、单位和个人应当如实反映情况和提供必要的资料。常务委员会根据调查委员会或者有关部门的报告,可以作出相应的决议或者提出意见、建议。
第八条 常务委员会关于重大事项的决议、决定,有关国家机关应当认真执行,并在决议、决定规定的时间内或者决议、决定生效后六个月内向常务委员会报告执行情况。
常务委员会审议关于重大事项的报告,不需要作决议、决定的,常务委员会办事机构应当在闭会后七日内将审议意见转送报告机关。报告机关应当按照常务委员会的要求及时报告办理情况。
第九条 省人民政府、省高级人民法院、省人民检察院在执行常务委员会关于重大事项的决议、决定过程中,认为需要变更决议、决定有关事项的,应当报经常务委员会讨论决定。
第十条 依照本规定第二条应当由常务委员会作出决议、决定的事项,有关国家机关不得擅自作出决定。
依照本规定应当向常务委员会报告的事项,有关国家机关不报告的,常务委员会应当要求限期报告。
有关国家机关不执行常务委员会关于重大事项的决议、决定的,常务委员会应当要求限期执行。
第十一条 本规定自2000年1月1日起施行。



1999年11月2日

陕西省征兵工作办法

陕西省人民政府


陕西省征兵工作办法

(1994年9月23日陕西省人民政府令第5号发布,根据 2012年2月22日陕西省人民政府《关于修改部分省政府规章有关行政强制规定的决定》修订)



第一章 总 则

第一条 为搞好新兵征集工作,确保兵员质量,促进国防建设,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兵役法》、《征兵工作条例》和有关法律、法规,结合我省实际,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 本省境内的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都必须贯彻执行和切实遵守本办法。

第三条 每年征集新兵的任务、条件、范围、时间和办法,由省政府、省军区根据国务院、中央军委征兵命令具体规定。

第四条 征兵期间,各单位招收职工工作应服从征兵工作,不得招收征集对象。

第二章 机构与职责

第五条 省军区、军分区、县(市、区)人民武装部是同级人民政府的兵役机关。征兵期间,各级人民政府应以兵役机关为主,抽调公安、民政、宣传、教育、卫生、监察等有关部门人员组成征兵办公室,负责本地区的征兵工作。
  
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和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的征兵工作,设武装部的,由武装部负责;不设武装部的,应指定一个部门或专人负责。

第六条 征兵办公室的职责是:贯彻上级征兵命令和有关政策规定,拟制本级征兵命令和征集兵员的分拨计划,组织应征青年体格检查和政治审查,组织服装运输和发放,搞好新兵交接和起运,接收部队按规定退回的新兵,汇总征兵统计报表和工作总结。

第七条 各有关部门应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共同做好征兵工作。

公安部门负责应征公民的政治审查和部队退兵的落户工作;

卫生部门负责应征公民的体格检查;

民政部门负责非农业户口青年征集比例审查和军属的优待;

教育部门负责应征青年的文化审查;

宣传部门负责征兵中的宣传教育;

监察部门负责征兵中的纪律监督;

财政部门负责征兵工作经费保障及审核;
  
交通运输部门负责新兵运输。

第三章 兵役登记

第八条 当年12月31日以前年满18岁至22周岁的男性公民都应进行兵役登记。全日制中等学校(含职业中学、中专、技工学校)和高等院校的在校学生可以暂缓登记。

第九条 每年10月底以前,基层单位应根据县(市、区)兵役机关的安排,组织年满18岁的男性公民到指定地点接受兵役登记,并对往年登记情况进行核对。

第十条 基层人民武装部对参加兵役登记的公民,应当依法提出应服兵役、免服兵役或者不得服兵役的建议,报县(市、区)兵役机关批准,并发给《应征公民证》。

第十一条 对登记合格的适龄公民,应当进行身体、政治和文化情况的初步审查,按上年度征兵任务的2—3倍数,确定当年预征对象,并发给《预征对象通知书》。

第四章 体格检查

第十二条 县(市、区)卫生部门应根据征兵办公室的安排,统一抽调医务人员组成征兵体检站,负责对应征公民的体格检查。应征公民的病史调查、走访工作由基层人民武装部组织实施。

第十三条 体检站由县(市、区)征兵办公室组织设立,实行“封闭式”体检。一般一个县(市、区)设1个体检站,必要时省、设区的市征兵办公室也可以设站体检。体检表的登记、填写、传递和保管,由征兵办公室统一组织实施。接兵部队的负责同志和医生可以参加本部队所接新兵的体检工作。

第十四条 体检工作实行岗位责任制。负责体检的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国防部颁发的《应征公民体格条件》和有关规定,禁止把患有传染病、慢性病、性病以及智力低下等不合条件人员征集入伍。

第十五条 对准备批准入伍的青年应进行体格复查。普通兵复查人数一般不少于征兵任务的1/3,有特定条件要求的兵种和非农业户口征集对象要全部复查。复查时,潜艇(水)兵由设区的市征兵办公室组织进行,其余兵种由县(市、区)征兵办公室组织进行。

第五章 政治审查与审批定兵

第十六条 征兵政治审查工作采取村(居)民委员会、乡(镇)人民政府(街道办事处)、县(市、区)三级审查的办法,实行责任制。负责政审的干部必须经过专门培训。

第十七条 政治审查工作要按照公安部、总参谋部、总政治部《关于征集公民服现役政治条件的规定》及上级有关要求,对体检合格的应征公民进行政治审查;对预定的新兵要进行复审,禁止将政治上有问题的青年征集入伍。

第十八条 应征新兵的确定,应当由县(市、区)征兵领导小组负责人、征兵办公室主任、体检组长、政审组长、基层单位领导、武装部干部以及接兵部队负责人参加,集体审定。

第十九条 审批确定应征入伍的新兵,应对政审、体检全部合格的公民进行全面衡量,优先批准党团员和先进个人、文化程度较高、身材高大和体格健壮、有专业特长、经过民兵训练等具备较好条件的公民入伍。非农业户口青年的征集比例,要严格按征兵命令执行。

第二十条 对批准入伍的新兵,应由基层单位张榜公布,并由县(市、区)征兵办公室发给《入伍通知书》,并办理入伍手续。必要时,省、设区的市征兵办公室也可以办理入伍手续。

第六章 交接新兵与接收退兵

第二十一条 交接新兵工作由县(市、区)征兵办公室与接兵部队共同组织实施。交接地点在县(市、区)人民政府所在地或交通便利的地方进行。
  
交接新兵的工作程序是:点名交兵、移交档案、签字盖章、清点服装。

第二十二条 县(市、区)征兵办公室应根据新兵运输计划,主动协助接兵部队做好新兵的安全起运工作。

第二十三条 新兵到达部队后经体格检查和政治复查,被确认不合格或不适宜在部队服现役而被退回的,县(市、区)兵役机关应当予以接收。退兵后不再补换。
  
属于身体条件不合格的退兵期限为45天,属于政治条件不合格的退兵期限为90天。退兵统计上报时间为退兵时限到期后的一个月内。

第二十四条 对部队退回的新兵,县(市、区)征兵办公室与接兵部队有争议的,由设区的市征兵办公室协调处理;协商不成的,由省征兵办公室裁决。

第二十五条 对部队退回的新兵,兵役机关应做好善后工作,公安机关应准予落户。入伍时是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含私营企业、“三资”企业)职工的,原单位应当准予复工、复职。

第七章 奖励与惩罚

第二十六条 应征公民及家属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给予奖励:
  
一、应征公民积极履行兵役义务,表现突出的;
  
二、家属积极支持、鼓励家庭成员应征,影响较大的;
  
三、台湾省籍、归侨、侨眷青年积极应征,家属支持,表现比较突出的。

第二十七条 征兵工作人员有下列情况之一的,给予奖励:
  
一、模范执行征兵命令和征集政策,表现突出的;
  
二、在征兵工作中坚持原则,清正廉洁,对保证兵员质量贡献较大的;
  
三、工作积极认真,深入扎实,效率明显提高的。

第二十八条 凡符合下列条件的单位,给予奖励:
  
一、对征兵工作重视,组织严密,行政责任明确,工作秩序良好的;
  
二、宣传动员广泛深入,效果明显,辖区内适龄公民踊跃报名应征的;
  
三、执行征兵命令和有关政策规定严格,自觉防范违犯征兵政策纪律行为和杜绝徇私舞弊问题有成效的;
  
四、所征集的新兵符合政治、身体、文化要求,新兵综合素质高,未发生因政治问题退兵的;
  
五、征兵工作改革成效显著,反映情况迅速,总结报表及时准确的。

第二十九条 对先进单位和个人的奖励,要采取一定形式进行宣传。个人奖励审批表存入本人档案,作为晋级、晋升的考评条件。奖励以精神鼓励为主,适当予以物质奖励。

第三十条 对阻挠适龄公民履行兵役义务的亲属或单位负责人,由县(市、区)征兵办公室,建议所在单位或其上级主管部门责令改正;对坚持不改的,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一条 对不接受上级征兵办公室领导,违反征兵工作的政策规定,无正当理由未完成征兵任务,给征兵工作造成损失的单位,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给予通报批评,并对单位负责人和直接责任人,视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

第三十二条 征兵工作人员利用职权,违反征兵政策,弄虚作假,索贿受贿,营私舞弊,故意把不合格青年征入部队,给征兵工作造成损失的,根据情节轻重给予行政处分;构成犯罪的,由司法机关依法追究刑事责任。

第八章 附则

第三十三条 本办法自发布之日起施行。